1、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
事情是这样的:
就在上周末,我被自己反锁在了卧室里。
尝试了卡片拨门锁以及晃动房门等各种办法都毫无反应,门锁就是卡在了那里。
天气闷热,在料想到自己很可能出不了门的一瞬间急得满头大汗。
幸运的是,手机还在房间里,哪怕“自救”半小时未果,我还能求助外援。
后来的结果自然是求己不如求人,我被“救”出门了。
当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反思,假如,入户门不是密码门锁,那么电话摇来的朋友很可能在第一道关卡就要费些劲,钥匙在玄关,不能从卧室窗户给他扔下去,我还得给他叫个开锁大王。
或者再恶劣的情况是,手机不在房间里,我身边除了一张床也没啥能帮上忙的大件工具。靠自己砸开一扇卧室门?卧室门质量还不错的,砸个洞钻出去好像也不太好实现。
要不朝着窗户大喊“救命”呢?反正楼下园区里人来人往肯定能有人听得见。
但弊端是,万一有人拍照录了视频,直接预订本地热搜#惊!沈阳xx小区业主被困在家呼救30分钟#。
或者,实在不行我就敲隔壁的墙,凭着平时隔壁打个喷嚏都能听得一清二楚的效果,敲个一天一宿应该能被反映到物业。
好在算幸运,我是和手机一起被关在房间。
事实上,不是我多虑,类似的情况早有发生。
2、特殊时刻,远亲还真不如“近邻”
前些日子,热搜上一个#独居洗澡时一定要带上手机#的话题被大家广泛热议,当洗完澡发现门打不开后,女孩成功采取了自救“破门而出”。
而这种新闻几乎每年都会有。
曾有媒体报道,在2021年大年初一凌晨,女孩飞飞洗漱结束后发现浴室门没法打开。
由于手机并没有被带进浴室里,她只好尝试各种办法,甚至将洗澡的花洒喷头拆下来击碎了玻璃想伸出手从外面打开门,但是破碎的空间太小还是无法脱困。
她尝试向外求救。先用语音唤醒了室内人工智能设备判断当时的时间。期间她每间隔一小时就大喊呼救,但浴室没有窗户,呼救一直没有回应。
同时,她也尝试了各种逃生技巧,比如说能不能通过水漫出去的方式引起注意获救。
后来,她试图通过敲击管道,引起邻居们的注意,每隔一个多小时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敲击。
直到大年初二凌晨4点多,夜深人静时敲击声终于引起了楼下邻居的注意。靠着大声呼喊和邻居对话,并告知其大门密码锁密码。邻居进屋后,确定女孩被困,又叫来开锁师傅。
等到脱困时,她已被困超过30个小时。
3、“一人居”依然是市场庞大的群体
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统计年鉴显示,截止至2020年,我国“一人户”家庭的数量已超过了1.25亿,其中,辽宁达到了460万,位居东北三省首位。
就像网上有专家感叹:
“新的社会形态正在到来。传统的抱团取暖,正在转向以个体为主的自由人集合。”
现实来看,如上海、杭州等城市近年来小户型产品颇受关注。而就沈阳来说,更典型的表现是对地铁沿线楼盘的青睐。
从价格方面看,具有靠近地铁、户型面积偏小,同时具有品牌物业等属性加持的住宅产品市场售价,并不逊于甚至要偏高于板块平均水平。如靠近世纪大厦的明天广场,靠近沈北二号线沿线的华强城等。
结合来说,虽然近年来改善居住流行于市场,但沈阳地段便利、环境安全、邻里和睦的小面积新房及二手产品在市场关注领域,未来或仍将有自己的一席之地。
而在大家为工作,为生活奔波的同时,如何避免和处理各类突发状况的发生,也将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。平时多留意生活细节,安全第一。